有故事的思政课:学会创新 —— 国际物理奥赛金牌得主、2001届优秀毕业生施陈博博士来校讲学
有故事的思政课
江苏省启东中学“有故事的思政课”开讲了!4月10日晚,启东中学多功能报告厅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2001届杰出校友、物理奥赛金牌得主施陈博博士来给大家上精彩的思政课。
学会创新
本次思政课的主题是“学会创新”。现为山东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明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施陈博博士本身就是启东中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曾获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分别以起草第一、第二人主导起草了2项国家标准,主持或参与研发的4项产品或技术1项达到国际领先和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主持筹建了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带领团队打破食品包装检测行业内的国外技术垄断,创立了国内自主检测品牌。
2021
04·10
施陈博博士
施博士首先表达了对当年高中时期奥赛教练王建忠老师和班主任陈仲刘校长的衷心感谢,鼓励启中学子奋发图强,再创辉煌。
“创新到底离我们有多远”,伴着这个问题,大家随着施博士的讲解回顾了中国近40年的高速发展,了解了中美贸易战的实质,深刻领悟到“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而创新和创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施博士的思政课是“有故事的”,因为他把自己放进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到见解讲述着创新的甘苦和内蕴于“创新”中的爱国情结。在讲到“创新是民族复兴的源动力”时,施博士动情地回忆起高中求学时期发生的美国轰炸我国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在愤怒的同时他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科技进步,不断创新,才有国家尊严、人民幸福。在这个事件的刺激下,施博士毅然选择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立志为中国的制造业做出一份贡献,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这份家国情怀引发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施博士的思政课既高端前沿,又亲近学弟学妹,非常接地气,例证鲜活,生动幽默,同学们深受感染,受益良多。
启东中学副校长顾春燕对施陈博博士回到母校讲学表示衷心感谢,鼓励启中学子以施学长为榜样,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学习,做最好的自己,为祖国强大、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生感悟
高
一
14
班
晁
逸
天
“举创新焰火,拓复兴之路”!科技创新、核心技术、中美贸易战,这些高大又陌生的词汇从学长的口中说出来,拉近了时代与我们的距离。大到国际贸易、发展战略,小到茅台酒瓶的防渗漏技术或是家里饭菜怎么做得更美味,创新离我们很近。树立目标、建立信心,保持一颗永恒的好奇心,把创新之火永远燃续下去。
听了学长的讲座,我充分明白了创新的重要性。在新思维、新发明、新描述三个要素中,新思维是最重要的,只有思维上做出改变,在思维上实现降维打击,然后在行动上付诸努力,才能取得创新的实效。“我一定不比别人差”,学长朴素的人生格言让我树立信心;“从小处入手,善于发现细节”的告诫,提醒我要认真谨慎,不断积累创新经验。
高
一
14
班
吴
易
蒙
高
一
14
班
沈
嘉
亿
听学长谈创新,谈发展,忽然生发一种疑惑:何为创新?为何创新?当看到中美贸易战的有关数据时,当看到德国工程师含着淡淡的鄙夷“你们中国不能造的东西,不要和我谈价钱”的话时,我明白了,创新是自主掌握技术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创新是民族复兴的源动力,我们要学会创新,不怕吃苦。李大钊说过:“今是生活,今是动力,今是行为,今是创作。”一个世纪过去了,我想说:“今是奋斗,今是提升,今是突破,今是创新。”
有幸聆听了施陈博学长的讲座,让我惊叹不已、自愧不如的同时,也逐渐被点燃了斗志。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也迟早会取得报酬。在新时代的中国,中美贸易战如火如荼,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须放下因不积极不努力所导致的压力与不甘于现状的惶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力量。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高
一
16
班
施
沁
岑
高
一
16
班
沈
佳
雯
《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见创新是多么重要。创新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学生做题解题的方法需要创新,“打工人”的工作方式需要创新,国家制度体系需要创新……那么如何才能创新呢?施陈博学长指出我们需要有好奇心。简·雅各布斯说过:必要性不是创新之母,好奇心才是。可见我们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不停地问为什么,不停地创造,让好奇心驱动未来。
听了施陈博博士的关于“创新”的思政课,我对“创新”有了新的认识。他对中国高速发展的40年、中美贸易战的本质、“中国制造2025”等方面展开细致论述,让我知道“创新不仅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发明,还指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和突破”,所以它没有边界和科目限制。即使是一个文科生,只要我们勇于打破传统束缚,形成“懒人”思维,独立自主学习,便能实现思维方法上的“降维”打击,做一个新时代的创新人。
高
一
16
班
顾
译
文
高
一
16
班
黄
凌
婕
中国发展靠什么?靠人才,靠科技,靠创新。由此,我们可以将视线转向自身。面对繁重的学业,我们应学会永葆一颗好奇心,培养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每一个知识点,每一道题转化为一个问号,一颗求知探索的心。创新开拓,突破自我,将未知的荆棘化作大步向前的动力,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现阶段应该做的。
创新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根本动力。一场中美贸易战让中国“芯痛”一度成为热词,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技术是买不来的。施陈博学长在讲座中多次表达了自己从事制造业背后为民族复兴注入创新活力的志向,也号召我们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的梦想融入祖国的伟大梦想。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当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培养创新意识,为未来中国发展提供强大创新动能。
高
一
16
班
瞿
静
怡
撰稿 | 曹传安
编辑 | 龚丽娟
审核 | 陈新健
—— END ——
江苏省启东中学
扫码关注我们......
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