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今晨醒,屋内终于吹进久违的凉风,许久以来的燥热也伴着秋日的降临而变得清新爽洁。已然进入充满幻想的九月,相宜的九月,欢畅的九月。九月,若心怀远方,那就抛却所有负担,勇敢前行;若你心有所恋,就拨开全部迷雾,去珍惜疼爱;若觉得困顿,便请稍事歇息,睁开眼,掠过城市丛林的晨光会给你最美的回答。
事件切割理论——
咦,我刚才是要干什么来着?
一转身、一扭脸、一进门总是忘了自己要干什么,一张嘴、一提笔、一开电脑总是忘了自己想说什么。这是为什么呢?
再没有什么比记忆还让人灰心丧气的了。它真是一件设计糟糕的产品——即使是片刻之前的事情,转眼间也会忘得一干二净。你在电脑前写着文章,决定去书房查些资料,可当你来到书架前,却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你注意到茶杯脏了,拿着杯子走到厨房里,拧开水龙头,却看着白花花的水流不知所措。类似的场景,真让人抓狂!
究竟是谁偷走了你刚才的记忆?
使人遗忘的神奇之门
在“阴谋论者”的眼中,这件事情绝不简单:“每当你走进一间房间,却忘了自己进去时想干什么时,其实都是房间里有个外星人正好被你撞见了。火速赶来的黑衣人特工将外星人处理掉后消除了你的记忆,而你原来本想做什么事的记忆也被一起消除了。”
不过,玩笑归玩笑,从美国圣母大学的加百利•雷万斯基(Gabriel A. Radvansky)等人在2011年发表的研究看来,门的确是个不祥的事物。仅仅是穿过一扇门,就会诱发人遗忘刚才的事情。
这扇神奇的门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对记忆发挥作用?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记忆的几个基本概念。当你查到电话号码后立刻拨号,拨号后又立刻忘掉时,这时你用到的是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这只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记忆系统,很快就会遗忘。但如果你对这些信息进行巩固和加工,它就有可能进入能保存更长时间的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长时记忆有多种,其中一种关于事件和情景的记忆,称作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
在事件切割理论(Event segmentation theory)看来,这扇诱发遗忘的门就是事件的边界(Event boundary)。尽管外界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向我们的感官,我们却会自动地把这股信息之流切分为一个个片段,把“正在发生的”和“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分开。而在这些边界处,我们的工作记忆就自动地“更新”,以处理当下的处境,而上一个事件的信息自动被清理,再难以回忆。在上文提到的实验中,当你穿过一扇门,尽管迈出的脚步只有咫尺之遥,你的记忆却已换了另一番小天地,也自然难以回忆上一个房间里的物品。
记忆“缺陷”是一种优势
为什么人们需要对事件进行划分?
这是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预测未来发生的事件。这种划分能力,能够让人把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当做一个组块来处理,从而节省认知资源。而工作记忆的不断更新,则能够让你专注于当下的情景,不受此前信息的干扰。尽管偶尔会出现这么一点“忘记自己之前要干什么”的小故障,考虑到记忆带给我们的强大功能,这仍然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公元二世纪,身为古罗马皇帝同时也是一名哲学家的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写到:“时间是一条河,一条激流,流淌的是发生了的事物;一旦事物呈现人眼,它即被带走,由另一事物替代它的位置,很快,这一事物也被带走。”
我们的工作记忆也是这么一条转瞬即逝的河流,随着事件的变换,不断地新建又消逝。借用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的一句话——“少就是多”,不必苛求人的记忆事无巨细地记录下你生活的每个点滴,它正在用它的方式,给你创造一个高效而得体的生活。
作者的P.S. 是不是一直在同样的地点干同样的事情,就不会有事了呢?其实,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转换,心理上的场景变换——例如白日梦,也会诱发你的遗忘。
引自网络:http://www.guokr.com/article/211049/
【逃避的寓言:小猫逃开影子的招数】
“影子真讨厌!”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 ”
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它们就会看到令它们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终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心理点评 :
这个寓言说明,一个小的心理问题是如何变成更大的心理问题的。
可以说,一切心理问题都源自对事实的扭曲。什么事实呢?主要就是那些令我们痛苦的负性事件。
因为痛苦的体验,我们不愿意去面对这个负性事件。但是,一旦发生过,这样的负性事件就注定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能做的,最多不过是将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就是所谓的忘记。
但是,它们在潜意识中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并且,哪怕我们对事实遗忘得再厉害,这些事实所伴随的痛苦仍然会袭击我们,让我们莫名其妙地伤心难过,而且无法抑制。这种疼痛让我们进一步努力去逃避。
发展到最后,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这两个:要么,我们像小猫汤姆一样,彻底扭曲自己的体验,对生命中所有重要的负性事实都视而不见;要么,我们像小猫托比一样,干脆投靠痛苦,把自己的所有事情都搞得非常糟糕,既然一切都那么糟糕,那个让自己最伤心的原初事件就不是那么疼了。
真正抵达健康的方法只有一个直面痛苦。直面痛苦的人会从痛苦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们最终会变成当事人的生命财富。规划利用好现有的能力远比挖掘所谓的潜能更重要。
切记: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人生的财富。
一个最重要的心理规律是,无论多么痛苦的事情,你都是逃不掉的。你只能去勇敢地面对它,化解它,超越它,最后和它达成和解。如果你自己暂时缺乏力量,你可以寻找帮助,寻找亲友的帮助,或寻找专业的帮助,让你信任的人陪着你一起去面对这些痛苦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是最孤独的人,但当他面对这个事实并化解后,他成了真正的人际关系大师;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有一个暴虐而酗酒的继父和一个糟糕的母亲,但当他挑战这个事实并最终从心中原谅了父母后,他成了治疗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曾是严重的神经症患者,但他通过挑战这个事实并最终发明出了森田疗法......他们生命中最痛苦的事实最后都变成了他们最重要的财富。你,一样也可以做到。
推荐书目:
作者张德芬,是华语世界首席心灵作家,专注于心灵成长多年,曾经写过多本畅销书,有《遇见未知的足迹》《活出全新的自己》等。她的作品被誉为华语世界最畅销的心灵必读经典,其系列作品销量已经接近400万册。
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起全责,不再靠外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活出真实的自己。
然而恐惧往往是阻挡我们活出自己的最主要因素,唯有战胜恐惧才能穿越生命的洪流。
最好的方法是,当你因恐惧裹足不前的时候,理性分析最坏会出现什么情况,倘若你能接受最坏的情况,你就不会缩手缩脚担心后面发生的事情。
再者,永远不要对自己撒谎。因为自欺欺人的人,永远活不出真实的自己。
最后,勇于打破外界建构的牢笼。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自己,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被外界的规则、父母的教导束缚了。打破这些牢笼的第一步是,看清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如果你只有一个月的寿命,你会做什么,为什么现在不做?
当你带着无比的决心,勇敢做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全宇宙都会帮你。你只有让自己过得幸福快乐,才能经营好身边所有的关系。
愿每个人都有勇气,有决心去面对自己人生的课题,带着信心继续探索自己的内在,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自在喜悦。